网站首页
两会专题
工作动态
市委领导
市委文件
党办之窗
改革动态
调查研究
理论学习
基层动态

关于推深做实“链长制”建设有关情况及建议

- 浏览: - 发布时间:2021-10-19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如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方能绽放璀璨光彩。产业链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实体经济强。为推深做实链长制,推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近期,市委办组织调研小组,赴经开区、经信局、科技局等单位深入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一个上市企业建成一个园区,一个领军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总体思路,依托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持续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第一,坚持以链条集聚发展合力。始终强化工业强市首位战略,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内培外引双向发力,培育壮大1+7”特色产业链体系。即,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企业357家,其中规上企业93家,主要从事汽车橡胶零部件、塑料零部件、金属件的研发、生产,是国家火炬宁国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基地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7%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产业,现有企业307家,其中规上企业109家,主要从事耐磨材料、泵阀、机床、高端铸件的研发、生产,是中国耐磨铸件之都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3.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6%电子信息产业,现有企业136家,其中规上企业37家,主要从事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是全国最大的CBB电容器生产基地,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8%新型肥料产业,现有规上企业5家,主要从事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工业固废的循环利用,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7.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4%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现有企业137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主要从事家禽类熟食品和绿色农林食品的研发、生产、加工,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生产性服务产业,现有企业99家,其中规上企业49家,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2020年实现营收11.9亿元。成套装备产业,主要从事新型、节能、环保、智能整机装备的研发、生产。精细化工产业,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碳材料、高功能无机材料的研发、生产。

第二,坚持以龙头带动发展实力。突出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跟进、关联企业配套,重点培育群主”“链长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单打冠军企业。中鼎公司拥有下属企业30余家,海外企业10余家,多年来各项经营指标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20”“中国汽车工业30”“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1002020年实现全球营收158亿元。保隆公司气门嘴、尾饰管全球销量第一、胎压监测系统全球销量第三,产品畅销北美、欧亚等80个国家,是通用、福特、大众、奥迪等品牌的长期客户,现有研发人员220余人,拥有各类专利50余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企业2020年实现产值9.3亿元,税收3865万元。司尔特公司在宁国、宣州、亳州、贵州开阳设立四大化肥生产基地和宣城大健康产业基地,2020年,实现产值43.35亿元,缴纳税收3800余万元,自2月中下旬以来,公司原料、成品装卸日进出总量超3万吨,日产值3000万元,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云燕公司华东加工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项目一期于20205月投产,2020年产值超9亿元,累计税收1亿元,预计2021年产值1520亿元,税收超1.5亿元。

第三,坚持以科创赋能发展内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为抓手,持续加大产业链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重科技创新。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工信部赛宝实验室、国家级华测密封件、省级耐磨铸件检验检测中心建成运营;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5家,院士工作站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75件,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重质量创优。始终秉承邦宁国泰、品质承载城市质量精神,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荣膺中国十大质量魅力城市;建成全省唯一的耐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立安徽省耐磨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泽电工电加热及热控领域全国第一,入选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三是重品牌创造。大力构建以城市品牌为根基、以产业品牌为龙头、以企业品牌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格局,被评为全国橡塑密封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国字号产业品牌5个、产品品牌9个、省级产品品牌136个,制定各类行业标准177项。

二、存在问题

依托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和较为科学的产业规划,我市“1+7”产业链初具雏形,但同先发地区和产业链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有不少短板。

一是产业链长度不长,缺乏战略拓展。主导产业链条短,多为零部件生产型企业,缺乏终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带动,产业利润率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各行链条中企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如汽车零部件领域,龙头企业中鼎集团与其他中小企业悬殊太大,行业内产品结构单一且层次不高,在橡胶密封制品、汽车排气管、减震制品制造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配套原材料、汽车塑料内(外)饰件、大型总分成(组件)以及总成部件的生产能力仍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汽车橡胶零部件的高性能水封、油封以及汽车模具制造等方面,市场的主要份额仍被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占有,现急需培育壮大第二梯队企业,协同互补,拓宽相关产品的细分市场。

二是产业链高度不高,缺乏科技支撑。创新是产业集群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是从当前我市产业集群来看,与长三角及国内外城市、园区和企业间虽有合作,但多是作为供应商,主动权较小,不可替代性弱。除少数骨干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外,多数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强,对研发环节投入较小,导致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未能在产品及经营创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规上企业数量虽多,但仅有少数龙头企业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省科学技术奖以及发明专利等。多数企业经济实力较差,没有投入过多的科技研究资金,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符合现阶段产业集群对于企业发展的需求。

三是产业链强度不强,缺乏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是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复杂过程,我市“1+7”产业集群目前正处于完善构建阶段,其丰富的工业资源、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强大的品牌实力等优势未充分发挥,导致产业集群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凸显,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我市虽然各重点产业链都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的梯队模式,但部分产业链龙头企业规模仍不够大,引领作用不明显,缺少超十亿、达百亿的大企业。如电子信息,产品门类单一,产业转型滞后,仅有裕华、天成电气、瀚宇等少数企业由家电领域向工业、新能源领域转型。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拉长做粗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体系。重点围绕产业进行供应链配套,从而进一步拉长拓宽产业链,促进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稳固的协助关系,实现集群内企业错位发展,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小补大、以专配套,成为大规模、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强化产业集聚。以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及中德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契机,以产业集聚发展为主线,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千亿产业百企升级计划,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注重以商引商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的优势,依托本土企业的信息和人脉资源,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思路,围绕我市“1+7+N”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坚持内培外引并重,建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深入研究后疫情时代全国产业布局调整,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精密制造等产业上下游,找出产业链空白、薄弱环节(如汽车零部件总成、PCB、工业电容、精密机械部件、成套设备等行业),招引一批产业链互补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二)进一步延伸拓展发展路径。在汽车零部件产业领域,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从单一的提供零部件产品,向提供定制化设计、产品制造、系统集成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向转变;在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领域,积极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实现数据跨系统采集、传输、分析、应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在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领域,鼓励司尔特肥业建立全国土壤信息系统,为广大客户提供土壤检测、品种选择、集中科学施肥等总包服务;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建立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销售、在线服务等增值服务。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坚持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提升转型,重点发展数字服务、总部经济和设计咨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创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业态,大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集成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错位发展按照布局合理、协同共赢的原则,对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实现集群内企业错位发展。巩固企业之间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缓和集群内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不断优化集群内企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建成产业结构合理、产品种类多样、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要素,聚焦我省和长三角在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突破前沿性和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健全现有产业创新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各类工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兼并重组、人才引进等发展。

(四)进一步鼓励推动创新创造。健全科创政策体系。从激励创新主体出发,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创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扶持资助细化政策,面加强政策落实实施力度,激活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鼓励现有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G6O科创走廊(宁国)智造产业园项目、智能自动化汽车轻量化底盘支架生产建设项目、凤形耐磨公司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机器换人、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步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导更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撰稿:王  雷、赵逸轩

核稿:冯朝海     

<< 关于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山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