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山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我市是中国山核桃之乡,山核桃产业获得省级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截至2020年底,现有山核桃面积40.4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1.98万亩,占总面积79%,平均年产量1.034万吨,平均亩产64.6斤,总产值约14亿元,较2017年总产值增幅17%,直接带动就业8万余人。2020年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山核桃)优势区称号,预计2021年可实现山核桃总产值18亿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规划引领,实现产业链式发展。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我市培育詹氏、山里仁、梅记等山核桃加工企业36家,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上山核桃加工企业1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宣城市级4家。从事山核桃生产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余家、家庭农场2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3家。詹氏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省级第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名单。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我市拥有山核桃生产示范基地10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合计面积0.3万亩。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打造万家乡山核桃现代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加强山核桃生态修复工作,实施生态修复1.5万亩,完成600亩山核桃林建设并挂牌。着力推进山核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20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产业园创建,按照“一园一基地”规划布局,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招标工作。提升打造精深加工。依托强县强园项目,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加工企业厂房升级改造和增加设备,以詹氏、山里仁为首的山核桃加工企业产值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山核桃年加工产值达14亿元,其中詹氏、山里仁产值分别为2.8亿元、2.5亿元,累计增幅分别为8%、42%。山宝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00吨山核桃及万吨米制品项目基本完工,投资超2200万元。
(二)转型升级,提升品牌优势地位。发挥品牌效应。依托山核桃原产地域、“中国山核桃之乡”等优势,加快名优产品开发。截至目前,注册詹氏、山里仁、龙香源等40多个品牌,企业注册商标1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3个。“詹氏牌山核桃” 获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山核桃加工行业第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拓展销售市场。我市加快企业转型升级适应消费市场新变化,积极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大型专业化销售公司对接合作。詹氏公司与三只松鼠联合注册新成立绩溪松鼠云子公司实现年销售额超2亿元。山里仁公司与良品铺子合作加工山核桃系列产品订单从2020年2亿元增至2021年4亿元。持续推动山核桃电商发展,詹氏、壳壳果、画蝶三家电商年网络销售均超过1000万元。加强产品宣传。积极组织山核桃生产企业参加上海名优农产品交易会、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多次举办山核桃文化节、山核桃产业峰会、技术专家论坛等活动,截至目前,“宁国山核桃”品牌价值评估为21.95亿元,山核桃销往沪苏浙10.92亿元,同比增长17.6%。
(三)改革创新,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推广科技运用。打造现代山核桃标准化基地2000亩,基地内建成全国山核桃产区首条单轨运输机线,轨道全长600米,作业效率为人工效率的20余倍,山核桃采收机械50台,山地电动独轮车2000余台,实现了“从人工到机械化”转变。詹氏公司投资9800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山核桃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改造项目。推动绿色发展。从良种繁育、山核桃生态修复和现代有机山核桃生产基地建设等多个环节入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全国山核桃产区率先禁用除草剂,先后投入600余万元直补林农购置割灌机,全市现有用于山核桃林高射程喷雾机13682台、脱脯机10825台、破壳取仁智能生产线11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2个。推深体制改革。结合三权分置改革,开展经营体制改革试点,着力改变山核桃林地一户多山、一山多户的现状。倡导托管经营,设置托管方在单个行政村、跨行政村、跨乡镇等不同层次的托管奖补政策,对跨3个乡镇以上开展托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托管山核桃林地面积8896亩、涉及林农371户。大力推广自然落果张网采收,今年以来,全市新挂设采收网6100亩。
二、存在困难
(一)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林间作业道建设不完善,作业难度大、成本高,灌溉蓄水池等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改善缓慢,应对夏秋季节性干旱等频繁发生的灾害天气的能力极弱。随着劳务成本持续上升,林农农资运输成本逐渐攀升,山核桃比较效益下降。
(二)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我市现有山核桃加工企业36家,年加工能力超过1万吨,但实际加工量只有3000余吨,约60%的山核桃以干籽形式销售,产品深加工水平低下(临安在2017年环保风暴后仍有加工企业258家,实际加工量超过1.8万吨)。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我市主要依托企业自身开展新产品研发,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对新产品的研发深度不足,无法很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三)产品推广力量薄弱。机构改革后,乡镇林业工作人少事多,技术推广力量严重削弱。市级层面未建立山核桃产业发展机构,在山核桃加工及销售方面缺乏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技术团队力量薄弱。林农品牌建设、经营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对互联网营销模式重视不够,许多企业和电商只能为来伊份、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企业贴牌销售。五年振兴行动资金投入有限(2019年75.06万元,2020年98.06万元,2021年100万元),也影响了山核桃产业规模扩大。
三、相关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凝聚发展合力。一是成立山核桃产业振兴领导小组,设置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研究、规划方案落实。强化农业农村、科技、环保、宣传等部门协作,统筹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二是加大对山核桃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级重大项目,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对创业企业在贷款方面的扶持政策。三是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加大对现代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人才学院”,定期举办山核桃产业培训班,加快培育专家队伍和技术员队伍,强化科普知识宣传。
(二)推行绿色集约,提升产品质量。一是大力推广生态经营,做好生产全流程监督,倒逼企业严格按照管理标准生产加工,鼓励企业申请无公害食品、绿色保健食品认证、质量安全认证等各项绿色标志。二是加强除草剂使用监管,牵头部门加大对违规使用除草剂的执法力度。倡导复合经营,引导退化严重的林分混交改造。鼓励在适宜地区建设“山核桃+茶叶”“山核桃+香榧”“山核桃+珍贵彩色树种”等多种混交。三是加大林间道路建设投入,逐步完善山核桃林地基础设施。以省级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
(三)发展多元加工,扩大规模优势。一是结合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组合,研发多元化深加工,推出具备多重营养的新型、健康的混合果仁食品。鼓励开发各种新口味的山核桃,包括开发饮品、蜜饯、儿童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食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搭建山核桃省级林业科技攻关平台,对接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联合开展产品科研攻关。三是加大招引力度,力争引进1-2家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基地或与我市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
(四)强化品牌建设,拓展销售市场。一是实施“宁国山核桃”品牌提升行动。通过举办山核桃文化节、产业发展论坛、农产品展销会制作区域公共品牌专题片等多种形式,提升“宁国山核桃”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推广“山核桃+旅游”模式,加大山核桃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在文旅产业中积极融入山核桃元素,挖掘山核桃产业传统镇(村)历史底蕴,鼓励发展生产体验、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开展原产地保护专项行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使用,严厉打击各种冒用、滥用行为。
撰稿:杜 航
核稿:何东旭